一秒记住【90书院】 90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胖主任用手使劲儿在信封上捏了把,这才拉开抽屉,把信封扔了进去。
“哎呀,沪海啊,这个月没车了,下个月吧。”
“元旦前能发车不?”
“元旦前嘛,我看看。”
他拿出了一张表来,在上面查找了一阵,才说道:“元旦前倒是能匀给你一个车皮。”
接下来就开始办手续。
按照一个车皮60吨计算,从北安到沪海,距离2700公里。
现在的铁路运价是吨公里元,运费3385.8元。
可秦光明运输的是干菜,属于泡货,这个就不能按重量计算,而是按照体积。
最后算下来,运费1500块。
先付一部分定金,车皮计划就批给了秦光明。
只要到时候提前到车站办理装货手续,付完运费,就不用他管了。
时间还早,一切都来得及。
有了车皮,货源还是个问题。
他自己到元旦前能凑够1000斤就不错了,一个车皮拉木耳最少也能装下五六吨的样子。
这么大的车皮不可能只装1000斤木耳吧?
秦光明心里早有定算。
他直接跑去了供销社。
他们可是有货的。
供销社现在的境遇也是有苦自知。
木耳这些干货价格放开之后,他们的收购价格被迫上涨。
不涨不行。
有大量的个体户跟他们抢货源。
可收购价涨了,销售价还不能涨的太离谱。
毕竟他们是国营单位。
为了保证不亏本,他们只能想着平价供应市场。
可人家个体户的价格更低,比价格他们怎么可能比的过这些私人?
在北安的供销社,木耳的零售价只有6.5元。
有人问了,你不是说供销社收购价8块吗?
是8块,那是一等品。
二等品的收购价是6块。
他们在收购的时候都压等,所以收购价比较低。
他们销售压力大,自然价格也就便宜。
秦光明去找他们,要收购一批,他们当然愿意。
两边一协商,就按6.2元成交。
一次收购供销社8000斤黑木耳。
也就是4吨。
秦光明跟他们谈好,先付定金,装车的时候付25%。
货到沪海,再付剩下的部分。
这是正常的操作手续。
这些货先放在供销社的库房里存着,年前就运走。
供销社乐得轻松。
这批货出手后,他们的存货所剩无几。
这样还能涨价,好事,好事。
秦光明找他们购买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他们有铁路专线。
在北安安排完这些事,时间已经来到了10月底。
秦光明跟家里人交待,自己去一趟沪海,争取回来过年。
他买了一张火车票直奔哈尔滨。
现在外出购票都是需要介绍信的。
尤其是机票,管理的很严。
至少在形式上是这样。
秦光明到了哈尔滨,就去购买机票。
他有工作证,又有单位介绍信,自然可以买机票。
哈尔滨直飞沪海机票价150元。
上飞机的时候,秦光明是穿着军大衣的。
飞机上冷的要命。
还冻耳朵。
飞机噪音极大,根本听不清空姐说些什么。
这些空姐也不是后世年轻靓丽的美女,而是一些有军人气质的空姐。
因为有去鹏城的经历,秦光明也见怪不怪了。
在空中颠簸了近4个钟头,终于要降落了。
降落机场是沪海虹桥机场。
在沪海市的西边,距离市中心有13公里。
前世,秦光明没有坐飞机去过沪海,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虹桥机场。
虽然是第一次来,可他知道,这个机场历史悠久。
如今正在扩建中。
果然,一下飞机,就看见远处正在施工。
航站楼有非常显著的八十年代的特征,四四方方。
随着人流,走出接站口。
门外停着一排的出租车。
此时的出租车行业管理混乱,也没有法律法规规范。
因此乱收费、服务差是普遍现象。
秦光明看了眼出租车,转身上了公交车。
反正都是进市区,早点晚点没啥区别。
前世,秦光明来沪海的时候是九十年代,那时候沪海正处于浦东大开发时期,浦西这边的建设已经很完美了。
到处都是高楼大厦。
尤其是市中心的那几条路,金碧辉煌,如人间天堂。
可现在呢?
公交车上的沪海人虽然穿着时髦,可依然透露着时代的特色。
此时的沪海,气温也不高。
刮着点海风,丝丝凉意让人打寒颤。
秦光明在机场就换了衣服。
此时穿着薄夹克,西裤皮鞋。
还是觉得冷。
透过车窗,街道两侧虽有高楼,可低矮的木制小楼也不在少数。
大街上穿梭的公交车不少。
一辆接着一辆老式的进口汽车占主流。
偶尔出现一辆秦光明熟悉的车型,桑塔纳。
引得众人议论纷纷。
都说现在沪海生产的这个桑塔纳就是牛逼。
到了终点站下车,秦光明又换车往汉口路去。
因为沪海的粮食进出口公司就在11号。
在公交车站旁,有好几个帮忙指路的人。
他们问清楚你要去哪里,然后拿出一张烟盒纸,在上面写上坐几路车,在什么站下车,然后换几路车,又在什么站下车等等。
你以为人家是做好人好事?
写完后,他们要2块钱!
秦光明也不知道怎么去,只得付钱。
还别说,人家收钱办事。
按照他们写的走,还真就找到粮食进出口公司。
在这附近,秦光明找了家小旅社住下。
虽然旅社不大,还用煤烧着开水炉,一股子煤烟味,可这里的服务员倒是热情。
听口音,秦光明是北方人,他们就问要去哪里,想要干什么。
秦光明说,找对面的粮食进出口公司。
他们的嘴巴变成了“O”形。
问“那是很高档的单位,你家亲戚在那里工作伐?”
“是朋友。”
当晚,秦光明沿着汉口路走,来到了外滩。
又绕了个大圈子,把附近的路熟悉了一下。
发现,此时的沪海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。
海外的洋风吹的正急。
大街上的女人已经是高跟鞋黑丝袜了。
虽然天气很冷,她们依然穿着裙子,外罩一件呢子大衣,头发烫成大波浪。
走起路来,一阵香风。
秦光明一时间有些恍惚。
此时的沪海跟后世的沪海已经差别不大了。
女人时髦,男人也不落后。
穿着西装,打着领带,小分头梳的锃亮。
男人女人都用发蜡。
街边各种烟酒店、服装鞋帽小店一个挨着一个。
百货商场的门头闪着霓虹灯光。
不愧是十里洋场,时尚都会。
秦光明有点陶醉。
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