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0书院】 90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三年前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骊山园这个aaaa景区就关闭了,接着,发掘团队陆续进驻。兵马俑博物馆仍然在开放,游客骤然增加了许多。
2065年底到2066年初,发掘团队基本完成了地下勘测,确定了地宫的位置和深度,从地表到地宫的石顶为181米。欧洲不是牛吗?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听起来不是很唬人吗?他们曾经得出过结论,认为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,听到中国公布的这个数据之后,那个单位的脸一下就红到了脖子根。
发掘团队也找到了中羡门和内羡门之间的墓道。
司马迁说,闭中羡,下外羡门,尽闭工匠藏,无复出者。外羡门究竟在哪儿,一直没有定论。实际上它并不存在,或者说,它和中羡门是一体的,只是中羡门之外加固的一道石质千斤闸而已。
跟小说《尊敬的秦陵先生》中披露的情况大致相同——地宫外围是八卦形状的陪葬坑,中间是陵墓核心。
小说描写了九层地宫,但发掘团队在地面上只能探测到第一层,再朝下就无能为力了,除非用钻探机打穿第一层的底部,但由于隔着黄土,不确定地下的具体情况,担心破坏封闭的水银层,只能放弃。
跟小说不一样的是——小组在探测过程中,发现地宫内的汞含量超过了标准数百倍,也就是说,下面的空气有剧毒。另外,地宫里也没有任何东西在燃烧,那些所谓的长明灯并不存在。
因此,很多专家对这部号称纪实小说的作品提出了质疑。
朱棉小塘倒是相信,2017年于斯和黄哈哈他们肯定进入过地宫,但那时候地下水刚刚断流,水车随之停止了运作,所以汞含量并不高,50年来,水银一直在泄漏,现在地宫里的汞含量肯定严重超标啊。
接下来,关于怎么发掘,成了专家们争论的焦点。
朱棉小塘并没有资格参加那些会议,发掘团队的代表是刘工桦。朱棉小塘从他嘴里间接地了解到了那些专家的意见——
发掘团队提议,铲平封土堆,由上至下发掘。这也是发掘古墓最传统的方法——直接揭顶,便于清理文物和最大程度地保持古墓形制。另外,只有铲平封土堆,才可能在地面上建造一个巨大的罩棚,彻底和自然环境隔离开,保证揭顶之后有适合文物保存的湿度和温度,防止氧化。为了保险起见,甚至要建立一个真空环境。
封土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,想铲除它基本等于愚公移山,工程巨大。
很多人不同意。
他们认为,封土也是考古的一部分,和地宫一样重要,不能破坏。另外,秦陵封土堆并不仅仅是黄土,里面藏着九层台阶式夯土建筑,高达30米,它围在墓圹四周,东西夯土台的中间有两个缺口,正好与墓道重合。这座公元前的巨大祭台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、欣赏、历史价值,那是不可复制的人文财富。《老子》讲学就曾以建筑作比喻:九层之台,始于垒土。它简直就是东方的金字塔,谁会提议把金字塔铲平呢?
但如果不铲平封土堆,就无法建造罩棚,也就不敢开启秦陵。如同你不扔掉一个人的帽子,就永远看不到他的真面目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争论,最后刘工桦把朱棉小塘带去了。
朱棉小塘话少,但是句句顶心顶肺,她是刘工桦的撒手锏。
果然,朱棉小塘在会上发言了,她没什么表情,只管噼里啪啦地说,把所有反对者怼了个遍,造成全场静默。
有人质询她的身份,然后她被请了出去。
她无所谓,站起来就走了,不过她一直蹲在门口听,听到关键处,她冷不丁推开门,又噼里啪啦地开炮了……
最后,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——不铲除封土堆,而是把它移开,实际上等于按照原貌重塑一座封土堆,以供后人观瞻。刘工桦给朱棉小塘记了一功。
封土堆是遗址,地宫是墓葬。上面专门给发掘团队下发了一份备忘录,提醒他们:在移动遗址的过程中,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,注意封土堆及其周围有关的遗存,并完成绘图、摄影、文字记录等工作。发掘封土应分部进行,详细观察封土结构,注意封土与建墓、葬俗有关的遗存,做好资料工作……
接着就开始动土了。
首先,发掘团队动用了四个工程队,花了五个半月时间把巨大的封土堆朝着正南推进了500米。
讲讲这五个半月发生的事。
这些施工方并不普通,都是专业的,他们分别从封土堆的四个方向朝内一边探测一边挖掘,以防止损坏意外出现的古物。其中有个工程队的负责人是个女的,酒量特别大,当然这个跟故事没关系。
这天夜里,工程队正在施工,突然在十几米深处探测到了两个很古老的灯具。
那无疑是文物。
工程队的铲车立即停止了作业,连夜请来专业人员,使用考古工具进行挖掘。
他们一直忙活到天亮,终于清理出了一个约6平方米的方形土坑,那两个灯具被黄土包裹着,静静躺在正中央。
专业人员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清理掉了黄土,露出了灯具的本来面目——那是两盏马蹄灯,还散发着柴油味,灯座底部有一行繁体字:民国八年。泾阳灯厂制。
大家有些泄气,这根本不是秦代的东西,只是近代一个普通灯具而已。
在接下来的挖掘中,他们还发现了一具尸体,只剩下了骨架,为女性,手上戴着一只银镯子,上面刻着不怎么好看的花纹,两个接头处刻着“福”和“寿”,那个“福”字的个别笔画有点磨秃了,更像个“祸”字。
有人小声提到了《尊敬的秦陵先生》:“那部小说里写过,有个道士的老婆被埋在了这个封土堆里,她就戴了个银镯子……”
我粉丝。
很多人没看过这部小说,立即打开电脑悬浮屏幕,搜到了这个故事,查找关键词“银镯子”,果然看到了相关的情节。
有人说:“这个作者会不会是个变态,他杀了一个女的,给她戴上了这个银镯子,埋进了封土堆,然后又写了那部小说呢?”
又有人说:“他的时代和这具尸骨隔了100年!”
提出猜测的人就不说话了。
前面说了,2067年我都死了,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,由他们说去吧,我躺在成都郊区某栋别墅后花园的垂柳下,满脸坏笑一言不发。
接下来,工程队又在不同的黄土层中挖出了油桶、炸药包、腐烂的木头、工兵铲、枪支、弹夹和手榴弹,另外,他们还挖到了34具尸骨!医护人员发现,这些尸骨上布满了利器伤,经鉴定,他们死于箭簇和斧头。
所有这些都能在小说中找到记载!
躺在垂柳下的那个人笑得捂住了嘴。
不过,人数不对,小说中提到了36个镇嵩军,实际上只有34具尸骨。这时候,天际似乎传来了军队集结的声音——报数!1,2,3,4,5,6……报告!应到36人,实到34人,请指示!
还有,小说里说,祖安道把这些镇嵩军的尸体都扔进了水银坑,怎么会从封土堆里挖出来?难道这些尸体被秦陵排异,通过水银经过某种密道,把他们推送出来了?
这些东西都没啥价值,该扔的扔,该销毁的销毁,该火化的火化,挖掘继续进行。
又一天夜里,他们挖到几十米深的时候,再次停止了作业——他们探测到了两个铲状物,一个剑状物,附近还残存着一些尚未完全腐烂的粗麻,很可能又是民国的东西,但施工者很谨慎,再次请来了专业人员。
最后,这些东西被完整地挖掘出来,那是两个瓦筒形状的铲子,剑是软的,可以缠在腰上的那种,上面刻着:蛇绕梁。宣政元年。
宣政是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(公元578年)。
这些东西无疑是盗墓贼遗留的。
不过,它们距今已经将近1500年,同样是文物。挖掘人员把铲子和剑装进了专业储存箱,拿走了。
非常讽刺的是,当年那些盗墓贼是来盗窃文物的,但多年之后,他们的工具竟然也变成了文物。
封土堆再没有出现其他的东西。
“移山”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,朱棉小塘正在拉肚子,吃小龙虾吃的,几天都没去上班。
这天,二枝草包给她打了个电话。实际上电话已经不叫电话了,称为“电面”,当然听起来怪怪的。同样的道理,100年前的人听“打的”也怪怪的。电面是什么意思呢?对方要跟你打电话,你接通了,对方就会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,两个人就像面对面说话,只是摸不着。
二枝草包打来电面的时候,朱棉小塘正在蹲厕,她接了,正巧二枝草包也在蹲厕,两个学霸就这么聊上了。
二枝草包说:“明天封土堆工程就完工了,你来不?”
朱棉小塘说:“我拉肚子了,不去。”
二枝草包说:“我也拉肚子了,我认为我们应该到现场去看看。”
朱棉小塘想了想说:“那好吧。”
二枝草包说:“你顺便给我带点药,我几天没出门了。”
朱棉小塘说:“我吃完了。”
然后她就挂了,两个人也不说再见。
第二天,朱棉小塘果然带着狗子去了。
那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,朱棉小塘赶到现场之后,看见那座矗立了两千多年的“山”已经被彻底搬走了,就像给地球拔掉了一颗痘痘,第一次露出了平整的地面,这才是本地的原貌,至少在秦王朝之前是这样的。
说不定在夏商周时代,这块土地归某个农民所有,它曾世世代代养活着一个家族。
几只鸟落在地面上,其中一只五颜六色的鸟还跳上了朱棉小塘的脚面,一下下地啄起来。人类花了50年时间环保才取得了这些小家伙的信任,不过,这些鸟得寸进尺,就像鸽子一样烦人。
狗子看见了那只鸟,有些嫉妒,朝它叫了一嗓子,那只鸟就飞走了,其他鸟也纷纷飞走了,它们盘旋在半空,似乎在对狗子说:哥,你上来呀。
狗子不理它们,一下下朝前扑,它说:“我要去撒个尿!”当时它被朱棉小塘牵着。
朱棉小塘当然不敢让它在千古一帝的头上撒尿,她把它拽到旁边的草坪上去了。
封土堆被移开之后,神秘兮兮的地宫好像一下离这个世界近了很多。那天晚上,发掘团队加班开会,朱棉小塘好像听到有人在外面唱歌:交交黄鸟,止于棘。谁从穆公?子车奄息……
没人唱歌,其实是朱棉小塘在会上睡着了。
第二天,发掘团队继续探测地宫。
前不久,他们从封土堆上探测地宫的深度为181米,而封土堆的高度为51米,那么现在地宫的深度应该变成了130米。可是,遥感物探的屏幕上却显示出了最终数据——181米。
发掘团队都呆住了,这说明了什么?——地宫会移动,它和地面永远保持着绝对的距离。